第(1/3)页 明朝对灾有明确条文, 大口以上赐米六斗,小口赐米两斗,五岁以下不赐米。 朱雄英说道, “如今赈灾,除了挖渠,最重要的事便是施粮。 温养道做事我不放心,等下我亲自去看看。 都督府已调,分出了一部分收拢灾民,另外的兵马你都带去挖渠。 咱们先不用灾民挖渠,等他们吃饱了,我再把他们投进去。” 说到这,朱雄英顿了顿, 灾民失去家园,万念俱焚,宛若行尸走肉, 朱雄英也不想用他们挖渠, 但是没办法, 现在有一份力,就出一份力,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大雨什么时候降下来, 在此之前,自然要做好万全的准备。 七叔带人应该已经在来的路上了,长江一道七叔的水师走不了, 所以,七叔的水师大概率在台州府一处进来, 加上七叔的兵马,这挖渠的事情便差不多了。 至于施粮,朱雄英准备严格按照大明律法办理, 每个人多大岁数,家中几口人,严格对照施粥, 一粒米不多给,一粒米不少给。 这才是现在乱局中最稳妥的法子, 越是乱,律法规定越是要严, 不然的话, 我看你可怜多给些米,看你可恨少给些米,给着给着就都乱了,到最后灾民就得变成乱民。 夏原吉点头,朱雄英继续道, “也幸好这里是江南地,不用同周围州府调粮, 要不又得耽搁时间。” “是啊,殿下。 但九江府不过是一处,其下各州府全部受灾, 现在还算是游刃有余,可如果杨士奇带着灾民一回来,做事的难度可就更大了。” 朱雄英摆摆手, “尽人事,听天命, 你先去做事。” 夏原吉拿起天子剑便离开了。 朱雄英看向夏原吉离开的背影,长出口气。 有时候武将好用,有时候文臣好用, 在这种治灾的乱局中, 夏原吉和杨士奇二人,发挥出了最大的力量。 在战场上,几百个夏原吉都不如一个蓝玉, 可在这里, 夏原吉的治水、节钱, 杨士奇的统筹、经略, 都运用到了极致。 朱雄英没有急着去协调赈粮,反倒是坐下想了一会儿,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