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就是说明,老朱之前的思路没问题, 同时叫来户部尚书,兵部尚书,都督府大都督, 这事就离不了这三个人。 兵部尚书沈晋继续道, “陛下, 都督府府兵耕种所得,要全数交给朝廷,再由兵部划每月俸粮一石,一年就是十二石。 河南为粮食大仓,中原的腹心之地,汝宁府又近淮河,为漕运之重地,所以其主要就是种地。 汝宁府耕地不荒,粮产高,百姓也多,老人自然就多。 而反之, 南阳府之都督府,近陆路,为边地塞王借兵之重地, 按照大明军制规定,塞王可调都督府兵马,但调出的兵马就要去作战,而无暇耕种。 不种地,不交粮,他们就没有每月一石的俸禄。 所以,被调出去之后,他们只能花一年八石的价格,再雇人种地,自己得分四石。 但,这也是半数,省下半数索性就拿塞王军费,原州府的地,荒也就荒了。 南阳府地不能年年大收,还要摊负和汝宁府一样的税收, 一万人分也是那些钱,一百人分也是要交那些钱。 虽然圣孙殿下一条鞭法已推,但南阳府跑户的情况却难以逆转了, 人是越来越少,老人自然也就少了。” 兵部尚书沈晋说了一大堆,但算是彻底把这件事给说明白了。 简单来说, 同地不同命, 汝宁府得漕运,府兵们全功率种地, 粮产高,政策好,人多,老人也就多。 大明战事频频,南宁府府兵时不时就被调, 府兵一调,军屯的田荒一部分,粮食少,人少,老人也就少。 说来说去,关键还是在这府兵制上。 也就是说, 很明显, 府兵制有些不合时宜了。 种田就种田,打仗就打仗,把这两件事混一起来做,对于现在快速发展的大明而言,有些落伍了。 当然, 第(2/3)页